毕业生风采 | 环境科学与工程2019级联授博士杨俊:走遍万水千山,砥砺家国情怀!
杨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8月出生于江西上饶,系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2019级联授博士,师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义亮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Gin Yew-Hoong, Karina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新生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风险管控。
教育经历
2012.09-2016.06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学士
2013.06-2015.06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辅修专业)双学士
2016.09-2019.03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硕士
2017.04-2019.03 日本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院 物质理工学 双硕士
2019.09-2023.12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
2021.12-2023.08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联授博士
获奖情况
2017-201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党员
2018年6月: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演讲二等奖
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2020-2021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
2021年12月:第六届上海市研究生环境论坛主题演讲一等奖
2022年6月:第十七届全国研究生环境论坛主题报告二等奖
2022年12月:赵朱木兰博士生一等奖学金
2023年5月:2023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个人故事
十一年前,一本《寂静的春天》让我坚定地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七年前,一句“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让我毅然地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十余年来,环境和责任两个人生关键词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大变局中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环境人而言是个迫在眉睫的时代话题。
扎根环境,躬耕学术
作为一名环境人,紧跟时代所需,开展前沿研究是重要的科研素养。这些年来,我一直聚焦城市环境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风险管控,特别关注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性微生物这类抗性污染物。随着人类医疗需求的提升和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凸显,导致抗性微生物甚至“超级细菌”不断出现。抗生素耐药性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全球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我的硕士课题源于“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苏州区域水质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和《上海金泽水源地新污染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对苏州和上海河湖库水体长期采样和调研分析,评估城市水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污染现状与风险,建立水体感官愉悦度与生态健康评价方法,为河道水质品质提升和饮用水供应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我的博士课题源于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环境新生污染物“一带一路”中新联合实验室,通过对上海湿垃圾源头-中转站-处理厂-资源化全链条开展研究,揭示湿垃圾体系中抗性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传播规律、处理控制和健康风险,为“一带一路”城市湿垃圾抗性污染控制与公共健康保障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委和绿化与市容管理局的肯定。
开展学术研究要勤于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往往更加耀眼。我曾赴瑞典哥德堡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釜山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学者们分享探讨学术成果,拔高科研认知高度,也多次获得优秀主题报告荣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环境领域著名学术刊物上,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五篇一区SCI和一篇中文核心论文,真正地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始终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努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正如导师何义亮教授常提,工科生就要敢于面对工程实际,解决实际所需才是我们的使命。硕士毕业之际,导师安排我前往常州经济开发区农村工作局开展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工作。在这半年里,我参与工业园区水质智慧监测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负责企业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监管、尾水净化湿地设计和保障等任务,相关工作获得生态环境部领导和国家水办的肯定,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台阶。
此外,我积极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实现专业与生活相衔接。当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口号在上海唱响时,我和同学便思考如何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科普活动。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闵行区邻里中心“创课”大赛,设计的《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吗?》课程在多个社区宣讲,并荣获优秀课程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视频和现场演示,把专业知识通俗化,把点滴生活科学化。这些经历提升了实践能力,拓宽了研究思路,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心怀家国,放眼世界
从交大出发,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学习深造是我的志向,把所学所获报效祖国是我的初心。钱学森学长曾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钱老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我非常有幸在硕士和博士期间都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丰富了国际视野。我也定将心怀家国,把专业所学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
硕士期间,我参加了中日韩“亚洲校园”项目,赴日本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开展双硕士学习。日本,作为东亚城市环境治理的翘楚,在垃圾分类、空气治理等领域经验丰富。我的合作导师Hisahiro Einaga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空气催化治理领域,并前往实验室手把手指导我开展一系列合成催化剂降解汽车尾气苯系物的研究。Einaga教授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令我无比敬佩,他的匠人精神让我感触颇深。在日本交流的这半年里,我对日本城市环境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人民的自觉、法律的约束、技术的推广,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美好发展。
2018年初,我前往韩国釜山大学参加“亚洲校园”短期交流项目和学术研讨会,与中日韩学者共同探讨能源、环境、材料的新可能。半个月里,我聆听了许多精彩的讲座和报告,也前往现代汽车集团、LG集团、庆州月城核电站等地参观调研,让我对环境交叉学科发展有更深的认识。2018年暑假,我前往泰国参加全球挑战计划,与玛希隆大学共同参与昭披耶河与湄公河流域水污染及当地环保政策调研。与泰国环境部和玛希隆大学开展座谈会、调研湄公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走访中泰罗勇工业园区,对中泰文化交流、企业合作机制、污染协同治理等方面有更深且独特的见解。
硕士毕业,我选择留校继续攻读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授博士。新加坡,以“花园城市”之誉而举世闻名,是环境人前往学习交流的胜地。作为主要参与人,我积极投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承担的 “超大型城市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CREATE-E2S2)”项目研究。该项目聚焦超大城市废弃物处置和水气环境安全保障两个关键要素,系统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水气环境新生污染物风险管控等核心技术,并在上海和新加坡开展实证研究。博士期间,我重点围绕城市湿垃圾开展研究,汲取中新两国城市管理智慧,为超大城市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未来,我将作为一名江西选调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作为环境人,我定将不忘自己的初心,投身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选调生,我定将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打造锦绣中华。
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
环境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及文章精神
环境学院召开2023年秋季学期党支部支委业务能力专题培训暨支部书记支委例会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永平做客第168期环境讲坛介绍微塑料研究进展与思考
责编 | 葛天意